瘢痕疙瘩科普知识

瘢痕疙瘩(keloid)为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通常继发于皮肤损伤后,有色人种较易发病。

临床表现


瘢痕疙瘩好发于胸骨区,亦常见于肩部、面颈部或耳部等处。

瘢痕疙瘩皮损初起为小而坚实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瘢痕疙瘩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而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多无自觉症状。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组织病理学检查

胶原纤维致密增生,纤维束增粗,可呈透明化,浅层胶原束与表皮平行排列,其下方胶原束则互相交织成漩涡状。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稀少。邻近附属器萎缩或消失,被推向外周。

鉴别诊断

瘢痕疙瘩应与肥厚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鉴别,后者一般不超过原损伤范围,无蟹足状伸展,皮损经一至数年后可明显改善。

治疗

瘢痕疙瘩治疗较困难,部分患者于治疗数年后仍可复发。

早期皮损可选用X线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皮损内多点注射有效,但应避免局部皮肤萎缩。也可手术切除后配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X线放射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霜可缓解症状。

更多治疗方法可以参阅瘢痕疙瘩治疗新方法:高能电子线和激光瘢痕疙瘩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疥疮治疗指南

女性外阴色素性皮肤病

2022年欧洲包皮龟头炎治疗指南

瘙痒的外周机制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