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藓小科普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是一种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好发于四肢屈侧,黏膜常受累,扁平苔藓病程慢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

扁平苔藓病因尚不清楚,免疫(主要为细胞免疫)、遗传、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神经精神因素、某些药物等可能与扁平苔藓的发生及加重有关,部分扁平苔藓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癜风、桥本氏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结缔组织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恶性肿瘤等)。

临床表现

扁平苔藓好发于四肢屈侧。扁平苔藓发病可以突然或隐匿,典型扁平苔藓皮损为高起的紫红色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或更大,多角或圆形,境界清楚,表面有蜡样薄膜,可见白色光泽小点或细浅的白色网状条纹(Wickham纹),为特征性皮损,皮损可密集成片或融合成斑块,急性期时可出现同形反应。

扁平苔藓常伴瘙痒。可累及口腔颊黏膜,呈白色网状条纹,可融合、增大及出现糜烂。扁平苔藓头皮损害可造成永久性脱发,扁平苔藓甲受累可引起甲板增厚或变薄,出现纵嵴、纵沟或甲翼状胬肉(pterygium unguis),还可因进行性萎缩引起脱甲。

扁平苔藓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亦可数年内反复发作。

扁平苔藓临床上又可分为多种亚型,如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藓、色素型扁平苔藓、肥厚型扁平苔藓及大疱型扁平苔藓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扁平苔藓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表皮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真皮乳头层可见胶样小体及噬黑素细胞。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皮损,结合组织病理扁平苔藓不难诊断。

扁平苔藓需与银屑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湿疹、扁平苔藓型药疹等进行鉴别,口腔和外阴部皮损应与黏膜白斑、念珠菌病、天疱疮等进行鉴别。

治疗

扁平苔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多采用综合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可用糖皮质激素软膏、0.1%维A酸软膏等,亦可应用局部封闭治疗。糜烂性口腔损害可用利多卡因漱口以缓解症状。

内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可用于严重瘙痒患者。肥厚型扁平苔藓或扁平苔藓皮损泛发者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40-60mg/d)或维A酸类药物(主要为芳香维A酸),扁平苔藓皮损减轻后逐渐减量;糖皮质激素不敏感或顽固患者,可应用氯喹、羟氯喹或氨苯砜(50mg/d,连用3个月),也可酌情选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

物理治疗

可采用PUVA治疗。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疥疮治疗指南

瘙痒的外周机制

2022年欧洲包皮龟头炎治疗指南

女性外阴色素性皮肤病

龟头包皮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