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疣简介

病毒疣(verruca,wart)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乳头瘤病毒(HPV)所致疾病简介中曾经对HPV作过简介。现在证实HPV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以16-30岁为主,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人感染后可表现临床、亚临床和潜伏感染,后者是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发现口腔卫生差更易感染HPV

临床表现


一般潜伏期6周-2年。常见临床类型有: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

俗称「刺瘊」、「瘊子」,多由HPV-2所致,多发生在5-20岁之间。

由于自身接种的关系,寻常疣可以发生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手部为多,手在水中长期浸泡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发生在甲周者称甲周疣(periungual wart);发生在甲床者称甲下疣(subungual wart);疣体细长突起伴顶端角化者称丝状疣(verruca filiformis),好发于颈、额和眼睑;疣体表面呈参差不齐的突起者称指状疣(digitate wart),好发于头皮及趾间。
跖疣(verruca plantaris)

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称之,多由HPV-1所致。

可发生于足底的任何部位,但以足部压力点,特别是跖骨的中部区域为多。外伤、摩擦、足部多汗等均可促进其发生。

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若含有多个角质软芯,称为镶嵌疣(mosaic wart)。患者可自觉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扁平疣(verruca plana)

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多由HPV-3型所致。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典型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图9-5)。病程慢性,多可自行消退,少数患者可复发。
生殖器疣(genital wart)

又称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详情可见皮肤科医生眼中的尖锐湿疣:可以根治,关键在于自我护理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不同类型疣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差异,但均具有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和电镜下核内病毒颗粒等共同特征,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少数患者需检测组织中HPV DNA方可确诊。
跖疣应与鸡眼、胼胝鉴别如下表。


跖疣与鸡眼及胼胝的鉴别诊断


跖疣鸡眼胼胝
病因HPV感染挤压长期摩擦、压迫
好发部位足跖足跖、趾、足缘足跖前部、足跟
皮损圆形灰黄色角化斑块,中央凹陷,较软,表面粗糙无皮纹,外周角化环,易见出血点圆锥形角质栓,外围透明黄色环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清楚
数目可较多单发或几个1-2片
疼痛与压痛挤捏时明显压痛明显无或轻微

预防和治疗


本病主要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内用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于皮损较大或不宜用物理治疗者,但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药物及使用方法。常用药物包括:

① 0.05%-0.1%维A酸软膏或阿达帕林霜,每天1~2次外用,适用于扁平疣;

② 5-氟尿嘧啶软膏,每天1-2次外用,因可遗留色素沉着,故面部慎用;

③ 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基亚砜外用;

④ 平阳霉素10mg用1%普鲁卡因20ml稀释于疣体根部注射,每个疣注射0.2-0.5ml,每周1次,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和跖疣。

物理治疗

包括冷冻、电灼、刮除和激光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内用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中药以清热解毒、散风平肝、散结为治则,有时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预防HPV感染好方法:多进食素食曾经介绍过预防HPV的方法,可以作一参考。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女性外阴色素性皮肤病

疥疮治疗指南

2022年欧洲包皮龟头炎治疗指南

瘙痒的外周机制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