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简介
有的人后背常起疙瘩,表现为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相互不融合。其实后背疙瘩的原因中,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重要的疾病。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又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症。
在适宜条件下,马拉色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阻塞开口,使皮脂潴留,加之游离脂肪酸的刺激,致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马拉色菌毛囊炎多累及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颈、前胸、肩背、腹等部位。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丘疹、脓丘疱疹或小脓疱,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患者常存在多汗、油脂溢出,可合并花斑糠疹和脂溢性皮炎。
根据典型皮损、真菌镜检阳性,本病马拉色菌毛囊炎易于诊断。
马拉色菌毛囊炎需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等进行鉴别。
应尽量去除诱因,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原则基本同花斑癣。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部位较深,应选择渗透性好的外用抗真菌药(如50%丙二醇、联苯苄唑溶液或霜),亦可辅以2%酮康唑洗剂或2.5%硫化硒香波洗澡。
对皮损广泛、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口服伊曲康唑。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适宜条件下,马拉色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阻塞开口,使皮脂潴留,加之游离脂肪酸的刺激,致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多累及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颈、前胸、肩背、腹等部位。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丘疹、脓丘疱疹或小脓疱,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汗后加重。患者常存在多汗、油脂溢出,可合并花斑糠疹和脂溢性皮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皮损、真菌镜检阳性,本病马拉色菌毛囊炎易于诊断。
马拉色菌毛囊炎需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
应尽量去除诱因,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原则基本同花斑癣。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部位较深,应选择渗透性好的外用抗真菌药(如50%丙二醇、联苯苄唑溶液或霜),亦可辅以2%酮康唑洗剂或2.5%硫化硒香波洗澡。
对皮损广泛、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口服伊曲康唑。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