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疖子和痈简介
毛囊炎、疖和痈等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这3个疾病很类似,病因、发病机理几乎一样,仅是临床表现不同而已。临床表现的不同点关键是累及面积和范围不同。总结起来毛囊炎→疖→痈的累及面积逐渐增大,毛囊炎仅是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而疖子是多个毛囊炎及周围的炎症,痈累及范围更大,是多个毛囊周围融合而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可以认为是多个疖子相互融合而成。
毛囊炎、疖和痈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大肠杆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
部分毛囊炎可以由真菌(如糠秕马拉色菌)合并感染所致。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毛囊炎、疖和痈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毛囊炎系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sycosis);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keloidalis),细菌感染在上述三种毛囊炎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疖子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以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疖多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furunculosis),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如长期饮酒、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等。
痈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
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外观如蜂窝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中毒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
可取脓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同时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和鉴定,并作药敏试验。
本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多发性毛囊炎及较严重的疖、痈应进行内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早期疖未化脓者可热敷或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亦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2.内用药物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疖病患者应积极寻找基础疾病或诱因,可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
3.物理治疗:疾病早期可用超短波、远红外线和紫外线理疗。
4.手术治疗:晚期已化脓破溃的疖和痈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尤其是发生在鼻孔及上唇「危险三角区」者。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因和发病机制
毛囊炎、疖和痈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大肠杆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
部分毛囊炎可以由真菌(如糠秕马拉色菌)合并感染所致。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毛囊炎、疖和痈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毛囊炎(folliculitis)
毛囊炎系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sycosis);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keloidalis),细菌感染在上述三种毛囊炎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疖子(furuncle)
疖子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以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坚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以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疖多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furunculosis),多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如长期饮酒、营养不良、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等。
痈(carbuncle)
痈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
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外观如蜂窝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中毒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
可取脓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同时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和鉴定,并作药敏试验。
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预防和治疗
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本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多发性毛囊炎及较严重的疖、痈应进行内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早期疖未化脓者可热敷或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亦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2.内用药物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疖病患者应积极寻找基础疾病或诱因,可同时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
3.物理治疗:疾病早期可用超短波、远红外线和紫外线理疗。
4.手术治疗:晚期已化脓破溃的疖和痈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尤其是发生在鼻孔及上唇「危险三角区」者。
参考文献: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