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
抗组胺药物是皮肤科中使用最多的药物,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几乎都见到抗组胺药物的影子。抗组胺药物种类烦多,临床应用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惑,本文介绍了抗组胺药物合理应用及流速事项。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 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主要是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 II,III,IV 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一些抗组胺药(多数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定)通过药物代谢(CYP-4503A4)代谢;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如辛伐他汀),可抑制上述的CYP-4503A4;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定或阿司咪唑血药浓度上升;氯雷他定可通过 CYP-4503A4、CYP-4502D6 两条途径代谢;咪唑斯汀:65%通过葡萄糖醛酸
代谢。
单纯抑制 CYP-4503A4 的药物不至以升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但如果同时服用抑制 CYP-4502D6 的西咪替叮,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
A 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B 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如氯苯那敏、赛庚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
C 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如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波丽玛朗)、氯马斯汀
PS:本文非原创,但是找到原始出处。如您是本文作者,请联系本站或留言。
抗组胺药的分类
按作用机制分类 :可分为 H 1 受体阻滞剂、H 2 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 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 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
- 组胺阻滞剂:如 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
H 1 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
- 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
- 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 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非那定、阿司咪唑,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 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 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 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 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变态反应
主要是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在其他 II,III,IV 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非变态反应
- 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
- 非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 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 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 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 H1 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应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得止痒作用。
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
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 一种药和它的衍生物(或光学异构体)
- 氯雷他定+氯他定
-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 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 氯雷他定+赛庚啶
- 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或息斯敏)
-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 波丽玛朗+非那根
以药效学指导合理用药
- 抗组胺:机制——竞争性抗 H1受体
- 存在的问题:
- 适应症不妥:用于非组胺介导的症状。
- H 1 受体:拮抗剂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过高的矛盾
- 注意 H 1 受体选择性。 除了 H 1 受体受体外,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 膜保护作用:酮替芬、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
- 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 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
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 起效时间≠达峰时间
- 起效时间取决于药物与 H 1 受体的结合率
- 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与 H 1 受体的解离率
- 药物的代谢途径(肝脏、肾脏),代谢酶(CYP-4503A4、2D6、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代谢物的药理活性。
- 药物的排泄
- 药物消除半衰期:决定投药间隔,药物蓄积,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一些抗组胺药(多数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的阿司咪唑、特非那定)通过药物代谢(CYP-4503A4)代谢;某些药物如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他汀类降血脂药(如辛伐他汀),可抑制上述的CYP-4503A4;联合应用后使特非那定或阿司咪唑血药浓度上升;氯雷他定可通过 CYP-4503A4、CYP-4502D6 两条途径代谢;咪唑斯汀:65%通过葡萄糖醛酸
代谢。
单纯抑制 CYP-4503A4 的药物不至以升高氯雷他定血药浓度,但如果同时服用抑制 CYP-4502D6 的西咪替叮,则氯雷他定血药浓度可升高。
- 与细胞色素 P450 酶抑制剂如吡咯类抗真菌药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慎同时服用的抗组胺药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开瑞坦)、依巴斯汀(开思亭)、盐酸非索那定(莱多菲)、特非那定(敏迪)
- 与酮康唑、红霉素合用未见心血管方面副作用的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马斯汀
- 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赛平)不能与西咪替叮联合使用,因为与肝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相互作用,使药物浓度波动,而且也不能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神经类药物联合使用。
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
A 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B 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心脏作用。如氯苯那敏、赛庚啶、依巴斯汀、异丙嗪、美吡拉敏
C 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如阿伐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波丽玛朗)、氯马斯汀
PS:本文非原创,但是找到原始出处。如您是本文作者,请联系本站或留言。
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交流指正